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出海拓展业务。部分钢铁企业海外建厂、设立物流园等布局进展顺利,但也有企业遭遇了挫折与失败,及时总结成功经验与剖析失利原因至关重要。本文梳理分享钢铁企业“出海”相关的基础知识。
“出海”需理性
科学的可行性报告不可或缺
一般来讲,钢铁企业主要通过海外建厂、海外建仓、设立机构、股权投资、资产并购的方式“出海”。需明确的是,“出海”与海外投资本身并非钢铁企业的终极目标。经济学与管理学原理揭示,企业投资的核心目的在于获取长期良好的回报。对于钢铁企业而言,“出海”的根本驱动力应是通过全球布局赢得利润,实现价值最大化。因此,清晰认识“出海”的核心目标,即追求长期经济效益与投资回报,才是成功的关键。钢铁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多方共赢的关键:国家税收增长、股东权益提升、企业实力增强、员工福利改善皆源于此。反之,企业亏损则令各方受损。因此,追求利润最大化应成为钢铁企业的核心目标,这依赖于卓越的管理和优秀的企业文化支撑。企业“出海”的目标确定后,战略规划、制度设计及团队管理将发挥决定性作用。与此同时,精准计算海外投资利润至关重要。每个钢铁企业都必须通过完善的财务制度,明确规定海外投资回报及利润的计算方法。计算过程务必客观、公正、精准,坚决避免由领导人或财务负责人凭主观估算“拍脑袋”定利润。
投资前务必进行全面、深入的可行性研究。按照国际惯例,钢铁企业做可行性研究一般是委托独立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客观评估,出具详实的可行性报告。该报告将对项目进行公正评判、风险提示并提出专业建议。若报告出具否定意见或保留意见,钢铁企业应暂停或极度审慎对待该项投资,同样也可依据报告建议改进方案后再执行决策。可行性研究的投入切勿吝啬。大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费用可能高达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但这相较于潜在的投资损失是必要且值得的。在笔者看来,这种可行性研究能够帮助钢铁企业有效规避重大决策失误。同样的,部分私营钢铁企业仅凭创始人“酒桌拍板”等非理性方式进行决策的模式是不值得提倡,甚至需要摒弃的。可行性报告是科学决策不可或缺的前提和保障。例如,东南亚某些耗资数十亿美元的钢厂,建成即陷入了“投产即亏损”的困境,最终被迫停产,其根源往往在于前期可行性研究的缺位或失真。若钢铁企业毫无出口经验就贸然进行重资产海外投资,仅凭主观臆断“拍脑袋”决策,其风险不言而喻。
钢铁企业“出海”,在追逐利润的同时,还必须将风险管控置于首位。换句话说,就是钢铁企业在开展海外投资前,率先进行系统性的风险评估并有针对性地制订控制策略。一是政治与法律风险。东道国政局是否稳定?法律体系是否健全且可预期?钢铁企业需警惕军事政变、社会动荡、政府更迭、排外运动等事件,乃至法律突变导致资产被征收等极端风险。所有潜在风险必须纳入钢铁企业的评估范围。二是市场风险。当地及辐射区域的市场需求是核心。例如,计划投资年产500万吨的钢厂,必须精确分析目标市场的实际容量、需求结构(所需钢铁品种规格)。笔者认为,脱离市场需求的投资便可以定义为盲目的投资。
那又有何更为稳健的策略呢?答:先通过出口深耕目标市场,在充分掌握当地需求的具体数量与品种结构,并成功建立品牌认知与渠道后,再考虑将生产基地前移至消费市场附近。这种“先出口,后出海(建厂)”的模式,符合企业国际化发展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规律,能显著降低风险。
“出海”还需讲究
核心策略与关建考量
笔者认为,钢铁企业进行海外投资还需关注几个核心策略与关键考量。
一是投资模式。一般而言,与当地优秀企业合资是较佳策略。资金分担可以显著减轻初始投资压力,例如中国钢铁企业在价值100亿元的项目中占股50%,那么其仅需出资约50亿元。与此同时,钢铁企业还需有效利用合资方本地人脉、市场洞察及资源优势。合资伙伴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钢铁企业需对潜在合作方进行全面深入的尽职调查。钢铁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还需要明确谁控股(股权≥51%)这一问题,以保障决策效率。通常来说,应由具备核心优势,例如掌握技术、管理、资金优势的一方主导控股。值得注意的是,“50∶50”的股权结构在管理学领域被认为是易导致决策僵局的模式,应尽量避免。由此可见,合资企业成功关键便在于团队的高效融合与优选的合作伙伴。笔者认为,合资双方人员能否有效整合、团结协作是合资项目成败核心,可以避免“两张皮”现象;钢铁企业在选择海外合作伙伴时,也应优先考虑企业在目标国长期合作的可靠代理商或实力雄厚、信誉卓著的本地伙伴。
二是资金策略。一方面,钢铁企业要讲究融资优先顺序,首选自有资金充裕的企业进行投资,谨慎使用银行贷款。若投资受挫,过度依赖贷款可能危及母体企业生存,如遭遇银行抽贷等。另一方面,钢铁企业要熟悉规模匹配原则,投资规模必须严格匹配企业整体实力,避免押注全部身家于单一高风险项目。资金链保障也尤为关建。钢铁企业需要确保资金链不仅覆盖初始建设投入,还应保有充足预备后续运营的流动资金,在需要的情况下还需评估是否具备持续追加投资的财务能力。更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在投资前需规划可行的退出路径,确保在必要时能以合理成本撤资。
三是投资标的评估聚焦价值与稳健性。在进行资源类投资时,例如矿山,钢铁企业需甄别是否为真正优质、具有长期增值潜力的资产。在美元长期贬值的趋势下,海外优质矿山是对冲通货膨胀、实现价值稳健增长的良好选择,适合拥有大量闲置资金的钢铁企业。在进行股权类投资时,优先选择海外龙头或优质、盈利稳定、具有持续分红与增值能力的企业股权。在笔者看来,钢铁企业出海投资应坚守主业。跨界进入非钢铁领域风险极高,“不熟不做”应是基本原则。
四是区域与国别选择。钢铁企业初入海外,建议优先选择社会秩序长期稳定、经济持续稳健增长、与中国保持长期友好关系的国家。这些因素是保障投资安全的首要前提。
五是人才与运营管理。笔者认为,这也可以被定义为海外项目成败的核心。钢铁企业在为海外项目选派人才时,必须选派忠诚可靠、能力突出、具备国际化视野的核心团队。同时,建议采用“总经理+执行董事”或小型管理团队模式(类似军事指挥体系的冗余设计),确保关键岗位有备份,避免因个人原因导致管理真空。外派人员需具备领导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团队凝聚力。外派前必须进行全面、系统的岗前培训。当然,异国管理更需注重本地化策略,企业在入乡随俗的同时,还需做好文化交流。
投资是“双刃剑”——成功助推飞跃,失败可能导致满盘皆输。这也对钢铁企业提出要求,即投资的目的清晰性、流程严谨性、思路正确性,做到安全第一、量力而行、审慎渐进、纠纷规避、知己知彼。在投资前,钢铁企业务必透彻分析自身核心竞争力与优势,做到扬长避短,不打无把握之仗,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来源:我的钢铁网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转载并不意味着环保再生国际平台赞同其观点,或证明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准确性,本文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环保再生国际平台对客户的直接决策建议。转载仅为学习与交流之目的,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本司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