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CRA国际! 请登录|免费注册 服务热线:139-2805-1668

资讯中心

最新最全的行业信息
日韩钢铁巨头为何加码到印度合资扩产?
发布时间:2025-09-05 11:21:23 浏览:28
8月初,印度京德勒西南钢铁公司(JSW)和日本JFE钢铁公司将投资584.5亿卢比(约合6.69亿美元)扩大印度两家合资工厂的冷轧电工钢生产规模。作为电力变压器和新能源产业链的关键材料,这类高性能钢材在印度长期依赖进口,而此次合作意味着日企选择把先进产能放到印度。两周后,韩国浦项制铁也与印度京德勒西南钢铁公司签署框架协议,拟在印度合资建立1座600万吨级的一体化钢厂。日韩钢企为何纷纷加码印度?笔者认为,答案不仅在于印度钢铁的旺盛需求,更在于全球钢铁供需格局的分化:多数主要产钢国减产收缩,唯有印度产能扩张。

印度粗钢产量靠本土需求扩张与政策扶持增加

就目前来看,一方面,全球钢铁市场正处于普遍收缩周期。世界钢协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7月份全球粗钢产量为1.5亿吨,同比下降1.3%。今年前7个月,全球累计粗钢产量约10.9亿吨,同比下降1.9%,反映出全球工业和建筑活动持续疲软。另一方面,主要产钢国普遍减产。中国7月份粗钢产量为7966万吨,同比下降4.0%;日本同期产量为690万吨,同比下降2.5%,前7个月累计下降4.7%;韩国同期产量为530万吨,同比下降4.7%,前7个月累计下降3.1%;欧盟同期产量为1020万吨,同比下降7.0%;俄罗斯同比下降2.4%。总体来看,亚洲与欧洲的主要产钢国产量都在收缩。然而,美国和印度是例外。美国依靠高额进口关税带动部分产能回流,7月份产量为710万吨,同比增长4.8%,前7个月累计增长1.5%,但这种增长更多依赖政策保护。相比之下,印度的扩张更具内生动力。7月份,印度产量达到1400万吨、同比增长14%,前7个月累计达9490万吨、同比增长9.8%。在全球普遍减产的背景下,印度产能仍保持两位数增幅。

这种对比凸显出全球钢铁产业的分化格局:多数国家在“收缩—保护—转型”,印度的产量则是凭借需求扩张与本土政策扶持上扬。这种“印度例外”不仅强化了其在全球市场的存在感,也成为日韩钢铁企业寻找合作伙伴的核心逻辑。

印度的情况不仅是本土需求自然增长的结果,更是其产业政策与战略选择共同作用的产物。过去10年间,印度粗钢产量从8000多万吨翻倍至1.5亿吨,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钢铁生产国。根据印度国内钢铁政策,到2030年,印度粗钢产量预计达到2.55亿吨,产能达到3亿吨。目前,该国钢铁产业贡献了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7%,直接和间接提供超过250万人次的就业机会。与其他主要产钢国的收缩形成对比,印度钢铁产能扩张路径清晰而坚定。这一扩张有坚实的需求基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印度钢材消费量为8930万吨,2024年已增至1.479亿吨,4年增长超过65%。与此同时,印度高速公路、港口、住房、铁路和“智慧城市”等基础设施投资不断推升其本土钢材需求,而新能源汽车、家电、国防和新能源产业则在带动高端特钢和电工钢的消费升级。可以说,印度不仅需要更多的钢铁,还需要更好的钢铁。

政策是另一股支撑力量。莫迪政府提出的“印度制造”战略,将钢铁视为制造业基石,强调“量+质”并重。印度生产挂钩激励(PLI)计划专门针对其本土进口依赖度高的高端钢种,设立财政奖励鼓励本土化,至今已吸引投资承诺达4400亿卢比(约合51亿美元),其中2100亿卢比(约合23.84亿美元)已落地。与此同时,印度政府通过设立快速审批专班和举办“巴拉特钢铁会议”推动中央与地方协调,减少长期困扰外资的行政摩擦。这些措施显著增强了印度当地投资吸引力。印度方面也在不断强调,通过与日韩企业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力图避免陷入低端产能过剩的陷阱。

当然,扩张之路并非没有挑战。印度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钢铁产业碳排放压力巨大。如何在保持增长的同时实现2030年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碳强度下降45%、2070年净零排放的国家气候目标,这一问题将考验印度的政策执行能力与技术引进能力。印度的铁矿石资源虽丰富,但运输体系不足,土地与环保审批仍然是外资投资的痛点。此外,金融体系能否持续支持大规模投资,也关系到其产能扩张计划能否顺利推进。

总体来看,印度的钢铁产能扩张是一种“政策驱动+市场支撑”的双轮模式。在全球普遍收缩之时,印度借助本土需求红利和政策工具走出一条“逆势扩张”之路。这种增长不仅重塑了印度国内产业格局,也正在改变全球钢铁产业的版图。

日韩钢铁产业正陷入多重困境

与印度产能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韩钢铁产业正陷入多重困境。在国内需求下降、国际市场受阻的双重挤压下,钢企不得不通过对外合作寻找出路,而印度自然成为它们的最佳选择。

韩国当前的困境尤为突出。2025年前7个月,韩国粗钢产量为3590万吨,同比下降3.1%,7月份单月同比下滑4.7%。韩国国内需求增长乏力,出口市场遭遇重压。美国虽与韩国达成新的关税安排,但对韩钢铁仍维持50%的高税率,直接削弱了韩国钢铁在北美地区的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即将实施,韩国出口钢材若无法快速实现低碳排放,将面临额外成本。

在此背景下,韩国国会跨党派提出《韩国钢铁法案》(K-SteelAct),试图为本土钢铁产业“止血”。该法案计划设立总统级委员会,制定5年规划,同时提供财政补贴、低息贷款和税收减免,支持氢冶金等低碳技术投资;还提出建设“绿色钢铁区”,通过简化审批倡导本土企业转型。韩国政界普遍认识到,钢铁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支柱产业,占其GDP约4.8%,提供超过43万个就业岗位,一旦衰退将对整个工业体系产生冲击。因此,《韩国钢铁法案》不仅是产业政策,还是其国家安全战略的一部分。

日本钢铁产业则长期受困于本土需求疲软。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前7个月,日本粗钢产量为4750万吨,同比下降4.7%,国内市场难以支撑其现有的产能规模。高企的能源价格和巨大的减排压力,使其钢铁企业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与韩国不同,日本钢铁业更依赖高端产品出口,尤其是电工钢和汽车用高强钢。但在全球需求分化、保护主义抬头的环境下,日本钢铁业也难以独善其身。面对困境,日本钢企选择“走出去”,通过技术优势,更深入地融入新兴市场。例如,日本JFE钢铁公司与印度京德勒西南钢铁公司的合作不仅是资本投资,还是产业战略的延伸。日本JFE钢铁公司提供电工钢领域的技术积累,印度京德勒西南钢铁公司则提供庞大的市场,两者结合正好满足印度新能源转型和电动车产业链的快速扩张需求。这种“技术+市场”的结合,使日本钢铁企业在外部压力下获得新的增长点。

日韩钢企的发展逻辑十分清晰。在本土市场难以扩张的情况下,其必须借助海外合作延续增长;在碳关税与其他关税壁垒抬升的背景下,其必须寻找一个增长潜力巨大且政策友好的合作伙伴。而此时的印度,正凭借强劲的需求和开放的姿态,成为日韩钢企寻求合作的最佳选择。

日韩印合作正从“普钢扩张”转变为“特钢深耕”

日韩钢企与印度钢企的合作已从政策愿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项目落地,涵盖普钢和高端特钢两个层面,呈现出资本与技术深度融合的特征。

首先是浦项制铁与印度京德勒西南钢铁公司的合作。2024年10月份,双方签署谅解备忘录,计划在印度奥迪沙邦建设1座年产600万吨的一体化钢厂,并于2025年进一步签署非约束性协议,明确采取50∶50合资模式。这将是印度近年来规模最大的钢铁产业项目投资之一。浦项制铁拥有领先的制钢技术和丰富的运营经验,而印度京德勒西南钢铁公司作为印度最大的民营钢企,掌握四通八达的市场渠道和供应链网络。双方结合既能推动印度产能扩张,也能帮助印度钢企在工艺水平上实现跨越式提升。对浦项制铁而言,这一项目不仅是产能外移,还是通过“南下印度”保持全球竞争力的重要布局。

其次是日本JFE钢铁公司与印度京德勒西南钢铁公司的合作,呈现出“并购切入+投资扩张”的双步骤。2025年2月份,双方通过合资企业完成对蒂森克虏伯印度电工钢业务的收购,交易金额约4.57亿美元。这一收购让日本JFE钢铁公司与印度京德勒西南钢铁公司提前进入印度电工钢市场,并获得现有工厂与技术资源,还包含一整套技术转让方案,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2025年8月份,双方进一步宣布将在印度卡纳塔克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投资584.5亿卢比扩大电工钢产能,目标是形成35万吨/年的规模。这类钢材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动车、储能和数据中心,是支撑印度绿色转型和数字基础设施的关键材料。通过“收购+扩产”的组合,日本JFE钢铁公司的技术积累与印度京德勒西南钢铁公司的执行力结合,正好契合印度高端钢材市场的快速增长需求。

这一系列动作并非偶然。自2009年签署全面战略协议以来,印度京德勒西南钢铁公司与日本JFE钢铁公司就在汽车钢、环保和技术转移等领域保持合作。此次并购和扩产是双方关系的深化,也是印度推动特钢国产化战略的关键一环。这意味着印度不仅在数量上追赶,更在高端品类上加速补齐短板。

从宏观来看,浦项制铁与印度京德勒西南钢铁公司的一体化钢厂项目瞄准的是印度2030年3亿吨粗钢产能目标,用于满足其本土基础设施和普钢需求;日本JFE钢铁公司与印度京德勒西南钢铁公司的收购与扩产则面向新能源与数字产业链,满足印度未来增长最快的高端需求。两者共同勾勒出印度钢铁产业扩张的“双轮驱动”:一方面通过大规模普钢产能建设巩固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引进和资本合作推动特钢升级。

对印度而言,这些合作弥补了其长期存在的技术短板,加快高端钢材本土化进程,也为绿色转型提供现实支撑。对日韩而言,印度是突破国内困境、对冲关税与碳规制压力的重要依托。未来,这种合资和并购模式还可能拓展到氢冶金、低碳工艺乃至新能源材料领域,成为跨国钢铁企业合作的新模板。

印度在钢铁领域的减排任务尤为艰巨

在扩张产能的同时,印度钢铁产业也面临绿色转型的压力。作为全球第三大碳排放国,印度在钢铁领域的减排任务尤为艰巨。印度政府已承诺到203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45%,到2070年实现净零排放。如何在保持增长的同时推进低碳转型,成为摆在印度面前的难题。

为应对挑战,印度在2024年底推出了国家级《绿色钢铁分类标准》(GreenSteelTaxonomy),为投资者和企业提供明确指引。在“国家氢能使命”下,印度政府已批准多个试点项目,涵盖氢基直接还原铁(DRI)和高炉氢气喷吹等路径。目标不仅是降低行业碳强度,也要确保印度钢铁在未来全球绿色供应链中的竞争力。

现实制约因素同样明显。在印度钢铁产业的能源结构上,煤炭仍占绝对主导位置,短期难以改变。与此同时,对印度而言,低碳技术成本高昂,产业链配套不完善,使得实现商业化仍需时间。相比之下,欧美通过财政补贴和碳定价推动绿色钢铁发展,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为氢冶金和电炉投资提供支持,欧盟则借助碳边境调节机制倒逼减排。日韩也纷纷出台政策,例如日本通过财政投入支持本土电炉改造与氢冶金研发,韩国则借助《韩国钢铁法案》推动本土氢基钢铁与绿色钢铁区建设。

印度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扩张”与“减排”需双轨并行,即既要通过产能扩张满足本土需求,又要通过国际合作逐步降低碳排放强度。在这一过程中,与日韩合作的重要性凸显。浦项制铁在氢冶金已有试点经验,日本JFE钢铁公司在电工钢与高端节能材料上有优势,这些都能帮助印度钢铁业加速绿色转型。可以说,印度钢铁业的绿色战略是一种“边发展边转型”的模式:在增量扩张中嵌入绿色试点,在国际合作中引入先进技术。

全球钢铁产业正在呈现明显分化趋势。多数传统产钢国在需求低迷、碳规制趋紧和贸易壁垒叠加下普遍减产,美国依靠关税勉强维持微幅回升,而印度却凭借庞大市场和政策支持实现逆势扩张,成为需求增长极。日韩钢企则在国内市场受挫、国际环境趋紧的背景下,将战略重心转向印度,通过并购、合资和技术合作,嵌入这一新兴增长极。

这种变化不只是周期性波动,还可能预示全球钢铁版图的重构。笔者认为,未来10年,印度很可能成为推动全球钢铁需求的主要引擎,而日韩则借助与印度的合作稳固产业优势。印度普钢扩张与高端特钢升级并行的“双轮驱动”,加上绿色转型的逐步推进,正在塑造一个新的南亚钢铁中心。

笔者认为,对于中国而言,这一趋势既是挑战,也是启示。印度的快速扩张将强化其在区域和全球市场的存在感,可能与中国在部分出口市场形成直接竞争;日韩钢企在印度深耕,也可能改变亚洲钢铁产业格局。

中国钢铁行业需要在“竞争”与“合作”之间找到新的平衡,一方面通过技术进步与绿色转型保持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可在区域合作和全球南方市场的绿色发展中,与印度方面探索互补空间,共同塑造更平衡、更可持续的产业格局。笔者认为,理解印度的战略逻辑,比单纯关注产量数字更为重要。
来源:中国冶金报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转载并不意味着环保再生国际平台赞同其观点,或证明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准确性,本文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环保再生国际平台对客户的直接决策建议。转载仅为学习与交流之目的,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本司联系处理。

寻商机
供应 求购 商城

小程序

扫码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广东中再盟科技有限公司 crainternationa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0709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