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限价,不能解决能源紧张问题
发布时间:2021-10-27 15:24:38 浏览:417
今年,全世界都出现了能源紧张,价格飞涨的格局。中国的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相对于欧洲各国政府的无所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心系广大人民的福祉,有担当有作为。为了保障人民群众能够有电用,可以安全温暖过冬,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强有力的政策,包括:增加煤炭产量,促进新能源电站发电并网,增加煤炭进口,限制高耗能行业用电,增加电厂长协煤比例,限制市场煤价格等等。很多措施无疑是非常有效和有力度的,已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有两项措施,可能并不能取得预期的的效果,甚至有可能起到反作用。第一条可能起到反作用的措施:行政性限制市场煤价格。据传,近期某些产地的行业参与者接到通知,要求坑口5500卡电煤,不得超过1200块。过去一周,实际的市场成交价格在2000左右,也就是意味着瞬间下降40%。价格对于市场经济的重要作用,就是调节供需。高价格,能够挤出一部分不必要的需求,同时也能够刺激更多的供应。如果行政性的,把所有的市场价格都一次的骤然限定到显著低于当前实际成交价格的30%以上的水平,供需两个方面都会有影响。
中国煤炭进口占比已经高达10%,是供应的重要来源。
9月以后,国内市场煤价持续高于进口煤,煤炭用户和贸易商进口积极性是很高的,后续对国内的供应补充会是充分的。当前海外价格折到岸成本,5500卡煤大约1600元人民币。如果市场煤限制到1200,并且有效执行,那么进口大幅倒挂,进口新合同会大幅萎缩,甚至会出现出口。考虑到1-2个月的进口到货时间差,现在新签进口合同,正好对应1月的用煤最高峰。因为进口高达10%的占比,如果进口量没有了,供应的变化会是非常剧烈的。
民营煤矿今年已经取得了高额利润,前期高利润刺激,产能充分甚至超负荷发挥。在安全环保各种高压之下,如果市场煤行政限制压价幅度过大,其生产积极性必然降低,减少产量,保安全,观望市场是其大概率的选择。一些用煤行业,之前因为没有利润,本来已经减产限产,比如很多品类的煤化工,煤制烯烃,煤制甲醇乙二醇等。如果行政定价把市场煤瞬间大幅降低,他们就会有重新开工生产的动力。行政限制市场煤价格至大幅低于前期市场成交的水平,会导致的以上3点:进口下降,民企煤矿产量下降,高耗能行业复燃,这3点合起来,可能会抵消保供增产的效果,导致冬天煤电重新陷入高度紧张。
第二条可能起到反作用的措施:一刀切关停高耗能行业。1,让高耗能行业的电价煤价市场化上涨。这会导致低效率,高能耗成本的一部分企业因为没有利润自动选择关停,而能耗效率相对比较高,成本相对比较低的企业,可以继续生产供应市场。关停比例由市场调节,会自动达到供需平衡点。这种情况瞎,下游高耗能产品价格的涨幅是有限的,平均利润是合理偏低的,行业平均能耗是降低的。2,另一种方式,是所有的企业一刀切,都关停同样的比例。因为关停比例行政确定,并未考虑与需求的匹配度,一般会导致供应瞬间大幅下降,超过需求下降比例,因为供需不平衡,对应的产品价格反而暴涨,行业里所有的企业无差别都获得暴利。在这种暴利状态下,大家反而有很强的积极性屯原料,也就是囤煤。这就是,当前水泥等行业正在发生的。1500以上的煤价,电厂是无力承担的。因为限产而突然价格暴涨,利润大增的水泥行业,正是抢市场煤的第一主力。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心系广大人民的福祉,有担当有作为。为了保障人民群众能够有电用,可以安全温暖过冬,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强有力的政策,煤炭产量已经显著上升,电厂库存已经明显回升,煤炭价格已经开始下跌。后续随着产量维持高位,库存持续累积,煤价经过半年左右时间,在冬季用煤高峰过去后,回到政府部门希望的1200左右甚至以下,也是大概率的。但欲速则不达,如果此刻立即把煤炭价格限制到1200以下,反而可能导致进口下降,民企煤矿产量下降,供应下降,需求回升,导致今年冬天的用煤最高峰,陷入煤电紧张的窘境。保供稳价,保供是第一位的,让老百姓有煤用,有电用,温暖过冬是首要的。在当前,用低价的长协煤保电厂保民生保供暖,让市场煤阶段性暂时维持在偏高水平,渐进下跌,鼓励生产和进口,为过冬多备一些库存,应该是更优的选择。
来源:半夏投资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转载并不意味着环保再生国际平台赞同其观点,或证明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准确性,本文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环保再生国际平台对客户的直接决策建议。转载仅为学习与交流之目的,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本司联系处理。